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在这里读懂会计

已有3755用户贡献34299词条
 会计词吧《潘序伦传》吧 — 浏览贴子

 快速回复 共有贴子数1篇   [1]  

1 《潘序伦传》第三章 投身会计
  罗银胜     来源:易文网  
    一

    对潘序伦,当时上海的教育界、经济界的一些人已有所了解。原来,潘序伦在美国撰写博士论文时,曾将其中若干章节寄回上海,在一份名叫《大陆报》(China Press)的英文报纸上发表,文中新颖的见解、畅达的文笔,令人刮目。

    1924年春夏之交,留学美国的潘序伦,通过三年刻苦攻读,启程回国的日子终于到了,当时中美之间没有飞机航班,只能靠海运交通。潘序伦没有走直接回国的航线,而是搭乘绕道航行的客轮,绕了一个大圈子。这样,一则是为了开阔眼界,增加游历和见识;再则是为了调节精神,让紧张了几年的心情松弛一下。所以,潘序伦打算转道欧洲到各地观光一番。

    这次,潘序伦乘坐的是当时英国最豪华的“威仪”号邮轮,但他手头只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回国旅费和少数的积蓄,只好精打细算,买一张三等舱的船票。船上,舱位之间等级分明、壁垒森严。

    这位堂堂的博士,一路上除了在甲板上领略壮美的日出和汹涌的海浪之外,百无聊赖,只好呆在空气沉闷的床位上,浏览随身携带的书籍,其他地方哪里也不能去,实在把他憋得够呛。如此坚持了七天,邮船抵达英格兰的利物浦港。潘序伦赶紧上岸,退掉这一航班。他从陆路观赏了英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的众多名胜古迹,然后到达法国濒临地中海的马塞港。在这里,潘先生购买了一张廉价船票,换乘了一艘破旧的货轮,顺着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和印度洋南下回国。

    当货船停靠在希腊、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今新加坡)等国的口岸时,潘序伦都尽情地上岸游玩了两、三天。最后,从香港坐船回到上海。

    归国途中,异国他乡的旖旎风光、民风物产,都给潘序伦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三载苦读不啻是一种绝妙的补偿。

    潘序伦一回上海,便有不少大学竞相聘请。经过考虑,潘序伦应聘到上海商科大学担任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随后又出任了上海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他在这些学校任教期间,主讲西方现代会计学,将复式簿记方式及其理论引入上海商界。他培养了数百名大学生,他们是中国最早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人才之一。

    潘序伦在教学和管理上一向以严谨著称,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尽管教务工作繁忙,他还担任了许多骨干课程的讲课,例如《簿记》、《成本会计》、《审计学》等,不少课程用英文讲解,通晓易懂,对学生帮助很大。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拥戴。后来,潘序伦要辞去教职,去执行会计师业务时,学校里还掀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挽留活动。

    曾经辅助潘序伦先后在桂林、广州和香港创办立信会计学校的蔡经济,是潘序伦在暨南大学的得意门生,据他忆述:我第一次见到潘师是在国立暨南商科大学(国立暨南大学的前身)教务处前的大堂内,当时他戴了一项圆形的向上卷边的铜盆草帽,满面笑容地由火车站走来,进入大堂之内,再转入教务处。可是,教务处的大门正在装修玻璃,未能即时进去,只好回出来同其他教授谈笑风生地商谈事情。不久,他又想转入教务处,可是大门仍未修妥。他对修理工说,再过五分钟,我一定要进去。结果,等了一阵,终于进入了教务处。此时已有许多学生在教务处等他解决关于学科和学分的问题,同时也有若干教授来同他商量关于教课的问题。他干净利落地一一处理完毕,使他们满意而归。不久,上课铃一响,他即带了教科书上课去了。当时有一位同学在我旁边,就对我说:“毕竟是博士,一切照规定的原则办理,处事爽快,真是难得。”蔡经济:《潘序伦博士百年诞辰有感》,载《立信史话》,立信会计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54页。蔡经济这里提到的“火车站”,是指上海的真如火车站,暨南大学当时位于那里。“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暨南大学恪守“忠信笃敬”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

    在蔡经济的印象中,当时潘序伦教他们的学科,是《簿记》(即《初级会计学》)和成本会计两科。潘序伦对于会计理论的讲解非常清楚,而且举例很多。因此,学生学后相当得益。他特别强调理论和实务结合。每教一课书,必有相当多的习题,要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假定学生偷懒而不做习题的话,则第二课习题又来了。所以,学生绝不能偷懒,否则习题愈积愈多,非但习题无法理清,而且连下一课的理论恐怕也听不明白了。

    潘序伦的学生都认为,做他的学生,的确是相当辛苦的。当时有些同学因为偷懒的关系,修读了两个月;就无法读下去,只好少读簿记一科,实是相当可惜!

潘序伦主张理论和实务要结合,然后,可望有专长。所以,会计学科除平时有相当多的习作外,还专门设有一科即“会计实习”,专做特有的习题。会计学科的各种习题,有专人为之批改。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则由批改人分别摘出,交给有关教授在上课时答疑。务使学生弄懂为止。他还主张教学和实习分为两人处理,吸收分工合作之效。因为习题太多,一个教授就无法批改,由此可能减少习作。如果请专人批改作业,教授既可按时教授学科,而习题仍可照常进行。这对学生来说实在得益匪浅。此后,沪上各大学对于会计学科的教学,也采用潘序伦的方法。所以,潘序伦非但是中国会计的改革者,也是会计教学方法的提倡者。

    在暨南大学,潘序伦的“口头禅”也非常出名,蔡经济记得很清楚:“一个人有无口头禅,我初时并不注意。对于教授簿记科的潘师,是否有口头禅,我更不大留意。由于潘师在教授簿记科时为使学生易于明白,常常举例特别多。那时大学教授都用英语讲解,每举一例要讲一句‘For instance’。因举例多,上一堂簿记课,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确实要讲数不清的‘For instance’的字句。由此这个‘For instance’就被大三的学生——杨昌运同学,收集为潘师的口头禅。杨昌运同学收集了沪上各个大学(那时最有名的所谓江南八大学)教授的口头禅,集中写了一篇短文,刊登于上海最畅销的《申报》‘自由谈’内。我们才知道潘师的‘For instance’也被收集在内。后来,我们再注意一下,确有这种事实。”

    潘序伦与他的学生蔡经济的结交还因学生成绩的缘故。因为蔡经济虽然是上潘序伦的簿记班,但潘序伦上课从不点名,一上课就是不停地讲解,一直到下课钟声响起,他才停止讲课而离开教室。他很少在班上同学生谈话,事实上也没有时间谈。除了学生问问题外,一直在黑板上大书特书各种“For instance”。那时同学们的簿记习作,是由一位大学四年级的林仲川同学批改的。据林仲川说,一次簿记期考,蔡经济得到第一名,他就将考卷交给潘序伦看,潘序伦看了相当高兴,同时对林仲川说,有机会希望见见蔡经济。

    过后不久,蔡经济到学校教务处接洽事宜,那时刚巧林仲川同学也在教务处工作,就将他介绍给潘序伦。从此潘序伦就认识蔡经济了。数日后,蔡经济即被调到教务处工作,受潘序伦的指挥;办理日常教学的事务。从那时起,潘序伦与蔡经济结下了终身的友谊。

    潘序伦对于工作如痴如醉。他的办公时间同普通职员一样,上午八时即到办公室,下午五时才落工。可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到了下班时,职员都走光了,而只剩下潘序伦一人,还在做他未做完的工作,考虑明天做些什么工作。学校没有加班费的补偿。所以,蔡经济等人为他在晚上做些工作,他总是非常客气,常常对他们说“对不起,对不起”等语。有时除了说客气话之外,又给他们一两元钱或一些生果,作为工作的酬劳。

    在蔡经济的印象中,有一次,暨南商科大学一位高级人员到教务办公室拜访潘序伦,潘序伦说:“要我做对人不起的事,我是不会做的。”原来此人要请潘序伦发起倒校长的台,他执意不从。

    从美国留学回国后,潘序伦在大学就职,每月约有银币五百元的收入。同时他还写了《簿记与会计》和《公司理财》两本英文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行销全国。按照当时通行的办法,他可向该馆抽取每书定价15%的“版税”,这样每月的收入又增加了数百元。由于潘序伦生活上早已节约成性,因之不到两年,他就有了两万五千元的银行存款。

    有了这笔钱,潘序伦首先考虑到自己留学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先生曾先后资助银币一万元。他想,我之有今天,与简先生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于是潘序伦就以“饮水思源”之义,捐出一万元为简先生设立“思源助学基金”,既是纪念热心教育事业的简照南和曾经帮助他的黄炎培,同时亦可资助学习成绩优良而家境贫寒的学生,完成其学业。后来,潘序伦赴美时的同学王志莘(他赴美留学也是受到新加坡一位华侨资助的)听说此事,也要为他的资助人出资三千元,加在潘序伦的捐数之内,共襄这项盛事。但由于王氏当时家境不宽裕,潘先生就为他垫付了三千元,这样助学金的总额成为一万三千元。

    虽然此数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这一行动却引起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几位教育界老前辈黄炎培、江问渔(中华职教社总干事)等人的赞许。潘序伦和王志莘就敦聘他们为基金的董事,组成了一个董事会,全权管理基金的保管和分配。基金则存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该行总经理陈光甫亦出任基金的董事。潘序伦与陈光甫关系一直不错,他们后来并肩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接受这项奖学金的人数,先后有数十人,其中不少都已成才。但可惜的是,这笔长期存在银行的基金,因国民党所发行的“法币”逐年贬值,直到这一万三千元的实值,已变为灰尘而告终。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选派分赴英、美两国留学的学生,总计约有50余人。潘序伦在几年后,又约集全体同学在简先生上海市北京西路的寓所“觉园”(即现上海市儿童医院的院址)内,合建了一座“思源亭”,并请名教育家黄炎培撰写碑文,建立碑碣,以垂永久。 

作者:歪C歪    2007/9/4 8:52:40    回复此发言


 共有贴子数1篇   [1]  


 回复:
游客也可发言(记录IP),请遵守视野网站言论规则文明发言
注册用户发主贴获视野积分2分,跟帖1分。
标题:
内容:
验证码: 请在验证码框输入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上海市青浦区蟠龙路200号(201702)    联系技术:021-69768000-68145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01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 版权所有  关于视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版权  视野动态  意见反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