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在这里读懂会计

已有3755用户贡献34299词条
 会计词吧《潘序伦传》吧 — 浏览贴子

 快速回复 共有贴子数2篇   [1]  

1 《潘序伦传》第四章 致力办学
  罗银胜     来源:易文网  
    一

    潘序伦作为会计学专家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且有了不小的社会影响。“这,难道就是我要做的事情的全部吗?”他常常扪心自问。

    潘序伦根据自己从事会计师的体验,深感中国会计人才之匮乏和推广新式会计之紧迫。基于这种认识,他在设立事务所不久,就着手进行会计职业教育。他先后办起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专科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会计学校,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会计人才。真可谓:“立信,立天下之信;潘序伦全力办学,十万弟子,桃李芬芳。”立信会计海外校友会:《贺潘老从事会计教育六十年》中语。

    潘序伦办学完全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辛亥革命以前,我国工商企业和国家机关的会计工作一直沿用古老的单式收付簿记,对于西式即双记式借贷簿记方法,除在殖民主义者设立的洋行里采用外,本国的账房先生们都不知为何物。到了本世纪20年代,才由几位留学日本的商科学生引进了所谓“复式簿记”。起初是在银行界试用,后渐及大型企业。随着生产的发展,新式会计的采用渐渐普及起来,可是熟习新式簿记的会计人才仍然非常紧缺,因之新式会计的推行非常缓慢。虽然潘序伦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仁以改良中国旧式会计、建立新式会计为己任,专门为许多工商企业担任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但仍觉得对于改良会计工作的贡献不大,因而立志兴办会计学校,广泛收录学生,传授西式会计知识。当时工商企业对于新式会计人才极度感到缺乏,因此,在青年普遍失业声中,立信毕业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觅取适当工作,对当时工商企业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也有所促进。

    1927年,潘序伦投石问路,先是在他的事务所内开办了一个簿记训练班,招收青年小职员和练习生,利用所里夜晚空闲时间上课。这小小的训练班,可以说是后来规模恢弘、名声远扬的立信会计学校的雏形。

    潘序伦早就想致力办学,在会计教育方面干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现在刚办了个训练班,便深受社会的欢迎。因此,在翌年春天,他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事钱乃澂、顾询、李鸿寿、陈文麟等一起正式创办立信会计补习学校,起初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附属单位。校址设在河南路吉祥里18号的一栋两层楼房内。每天夜间授课两个小时,每期自科专修半年。由于讲究实效,注重实用,适合了社会需求,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与科目也随之扩大,除原设的簿记班外,还陆续添设了英文簿记、会计学、银行会计、政府会计、公司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和审计等课程,由学生选修。学员不但有在业青年,还有不少失学失业青年,这些学生为了取得一技之长,勤奋好学,成绩大多优良,普遍受到工作单位的好评。

    据潘序伦本人回忆:立信会计学校原以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补习班为名,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附属单位。所谓校舍,只是在晚上占用事务所的半间写字间,教师和管理人员都由事务所的职员兼任,补习班的开支只有一些水电、文具、邮费等。而所收学生每月数元的学杂费,都作为事务所的杂项收人。我们会计补习班的目的,是因当时委托我们代为设计西式簿记会计制度的单位纷至沓来,这些单位原来任用的会计人员,绝大多数是没有学过西式簿记会计的旧式账房先生,所以在委托我们改良会计工作的同时,要求我们代为训练这些账房先生学会西式簿记。我们认为对于这些人员加以训练,费时费力很多,不如把他们集成一班同时训练,所以会计补习班就作为会计师业务的一部分而创立起来。

    到第二期开学前,自动报名要求入学的人很多,于是我们决定把事务所附设的训练班改为独立的会计补习学校,先后设置初级和高级商业簿记、高等会计、银行会计、公司会计、成本会计、政府会计、审计学等课程。到1936年秋,学生已达一千数百人。后来又在重庆、北碚、桂林、广州、南京、兰州、天津、北京等地先后办起各级分校,学生人数因案卷散失无从确计,但据1948年出版的《立信会计学校概况》估计,毕业学生总数当在十万人以上。解放初期两三年内,学生人数还有大量增长。

    后来我们认为补习学校学生肄业时间太短,缺少系统学习,难以成为高等会计专业人才。且补校毕业生按照当时政府规定,在学历方面不能取得正式资格,会妨碍他们广泛就业的机会。因此我们又陆续创立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一所、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三所。这些都是正规学校,校舍、图书等费用极大,在经济上成为整个立信事业赔钱贴本的重大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口号,尽量把会计师业务收入,以及书社的营业收益捐给学校,并把个人或集体编著翻译的多种《立信会计丛书》的版权,捐给学校作为基金,推动学校的发展。潘序伦:《立信会计学校的创办和发展》,见《立信史话》,立信会计出版社1993年11版,第2—4页。潘序伦自1928年开设补习学校(这一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为了适应业余人员的需要。学生都是各企业或机关的在职人员,年龄比较大,三四十岁的学生很多。甚至有五十几岁的老学生。其中一部分是旧会计人员为适应改账需要而来学习的,一部分是适应社会对西式会计人员日益增长的需要而来学习的。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为了照顾交通便利和各区职工学习方便,上海补校,除在黄浦、卢湾区自有校舍可开日夜班外,曾在静安、提篮桥、南市、虹口各区,租借其他学校教室开办夜校。在重庆也曾与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合办分校六处,其中与重庆市基督教育年会合办的时间最长,班数和人数也最多)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来普及会计知识和技能:

    1930年,办函授学校,解决了学生的入学问题,函授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远至港澳、南洋一带。

    1935年,办晨校,让在业青年在夏季早晨上班以前的空隙时间上学。

    1936年,办星期日校,为在校学生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学习会计知识,以备日后就业的需要。

    1937年,办日校,又称“速成科”,旨在帮助失学失业者在短期内修完几门会计课程。

    此外,每年还开办短训班,这是依照解放前旧教育部《短期职业训练班设置办法》开办的,办法规定学习期限为一年以上。立信曾办高级会计职业训练班(高中毕业程度入学。一年毕业)。中级会计职业训练班(又称初级会计职业训练班,初中毕业程度入学,一年毕业)、会计职业训练班(初中毕业程度入学,三学期毕业)。抗战开始后,旧教育部曾委托各校设立各种中等技术短期训练班,并发给必需的经费,立信亦曾几次接受委托,因此立信训练班一度设有公费生。

    这所业余的补习学校,从1927年至1952年的25年间,共计举办了50届,学生累计达7万2千余人。鼎盛时,仅上海一地,就设有11所分校。另外,在潘序伦大力支持下,北京、广州、桂林、衡阳、重庆、南京、天津、兰州等地也陆续建立了分校。难怪有人说,这是一所当时中国最大的从事成人会计教育的学校。立信学校的发展,是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适应普及和提高的不同要求的。

    潘序伦在办学中,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广收女性学生。这在学校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在其他各校中,女生所占比例很少,立信学校开办前期,女生也很少。而社会上对妇女就业仍有歧视,妇女求职困难,因之她们也想学习专门技术以便找到适当职业。潘序伦认为妇女的性格比较适宜担任财务会计工作,因之录取学生时,一律以成绩为标准,不歧视妇女,这就使女生入学人数逐步上升,在后期,有些班级女生超过半数。例如1946年秋,北碚立信高级职校学生77人中女生占41人,为妇女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另外,还需澄清的一点就是,立信会计学校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盲目性”。立信原是私立学校,设在上海,并附设函授学校,面向全国及港澳、南洋群岛。抗日战争开始后,内迁厂商增加,学校随即向国统区的后方发展。抗战胜利后,许多工商企业向沿海复员,学校又开始向沿海城市发展。解放后发展更快,1951年仅上海一地,各校学生共约一万九千人(包括函授),仅补校就设有分校十所,入学学生一万五千多人,重庆、广州、北京、天津的各级学校也有三千人左右。立信学校在解放后迅猛发展,但不能说是“恶性发展”。按照现在的认识,主要有两点原因:一、由于立信集中在沿海城市,这是和建国前民族经济首先在沿海发展有关,那时失学失业的人数众多,都希望学习会计技术,以谋职业。二、立信以会计为专业学生众多,与其他技术学校培训人才的比例不能协调,以致出现一时一地会计人员过剩而其他技术人员不足的现象。

    二

    潘序伦创建的立信学校是与上海河南路吉祥里联系在一起的。一听到立信,就想到吉祥里;一谈到吉祥里,就想到立信。常常会听到有的立信老同学说:我是在吉祥里读书的。有的老同学则说:我是在吉祥里毕业的。由此可见,吉祥里因立信而闻名。

    是的,立信会计学校在吉祥里有十几年之久。从暂借,到租赁,到购置。进进出出的学生有近十万人之多,当然进出其间的立信教职工为数也不在少数。就拿李鸿寿来说,上世纪30年代初他就在吉祥里补习学校教课,每星期有六个晚上。40年代初,他又在专科学校教课达六年之久(从1939年到1945年)。他对立信有深厚的感情,对吉祥里也有好感。
据李鸿寿忆述:“1930年前,我在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补习班教课。地址在江西路452号楼上。那里,白天由事务所办公,晚上加一些长课桌和长板凳则成为教室。我每周去教课六个晚上,一、三、五教中文簿记,二、四、六教英文簿记。不久,事务所迁到宁波路(河南路附近)的一家小银行楼上,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学校也改名为立信会计学校。上午银行开门前、下午银行关门后,均由后门进出。后门对面就是吉祥里,都是石库门三楼三底房屋,专供开商号、钱庄用的,房租很贵,由于‘一?二八’战事关系,吉祥里房屋空关着租不出去,大门上贴上海河南路吉祥里18号,立信会计学校原址。

    着‘招租’的条子。但是,因为补习学校收费很低,仍然负担不起巨额房租;乃与经租账房商量,我们借几间晚上上课,进出走后门,大门上的‘招租’条子照样贴着。如有人租,我们让出,少付一些租金。他们同意了。后来战事平靖,市面好起来了,租房的人多了,所有房屋都有人租,就连我们用的18号也有人要租。然而,我们感觉几年来在这个地方办夜校,地点适中,职业青年来去方便。所以,我们决定勉力租下,并充分利用。当时除夜校上课外,早上开晨班,上午开上午班,下午开下午班,星期天开星期班。1939年秋到1945年秋,专校也在这里开班。班数多,学生多,房租的负担相对减轻一些。”

    这样租赁双方,相安无事没有多久。1943年间,吉祥里房东认为上海房租低而顶费贵,打算将整个吉祥里的房子分宅出售。但是,他们知道立信办学没有钱买,却又不肯迁让,所以,开房客座谈会时,不邀校方,而是专门托人来同立信商量,无论买还是迁,都给予优惠。立信坚决不同意。“买”,没有钱;“让”,师生不同意。后来,他们又提出愿以半价卖给立信。

    但是,吉祥里的房子即使半价买下也要几百两黄金,立信拿不出那么多钱。最后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组织一个地产公司,学校作为二分之一的股东,其余由社会招募,不足之数则请立信老当事人投资入股。后来,吉祥里18号终于归新组织的地产公司所有,其中立信占半数。抗日胜利后,潘序伦校长由渝返沪,肯定这些做法,认为这是为学校立了一大功。

    一天晚上,潘序伦在南京路新雅粤菜馆宴请全体股东,一则表示感谢,二则商讨房产的善后事宜。潘序伦提出:凡愿意将股份捐给学校的,学校出感谢信;调回股份收据有困难的,作价收买。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捐献。这样,吉祥里18号房屋就全部归立信学校所有。

作者:歪C歪    2007/9/4 8:54:02    回复此发言


2 Re:《潘序伦传》第四章 致力办学
      晕死肋

作者:219.152.40.*    2009/2/16 8:44:25    回复此发言


 共有贴子数2篇   [1]  


 回复:
游客也可发言(记录IP),请遵守视野网站言论规则文明发言
注册用户发主贴获视野积分2分,跟帖1分。
标题:
内容:
验证码: 请在验证码框输入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上海市青浦区蟠龙路200号(201702)    联系技术:021-69768000-68145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01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 版权所有  关于视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版权  视野动态  意见反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