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在这里读懂会计

已有3726用户贡献34207词条
 会计词吧《我亲历的会计风暴》吧 — 浏览贴子

 快速回复 共有贴子数5篇   [1]  

1 第一章 风生水起 
  转自无忧会计论坛

  老外一脸茫然地说:“我看不懂你们的会计报表!”因此,1亿多元的世界银行贷款成了无从下口的刺猬;请安达信会计公司做一份香港B股上市的报表,得花300多万港元。
  变迁,是新中国会计制度前40余年的脉动。但是,无论对这种变革如何过高估计,它仍然充满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它也仍然没有抹掉苏式会计的“胎印”。
  当全国许多地方还在旧会计制度的模式下亦步亦趋的时候,破冰之水在深圳已渐成涓涓细流。
  在一项重大决策面前,有时候,捅破一张纸也需要勇气。

1.老外一脸茫然地说:我看不懂你们的会计报表

  1988年,刚刚步入财政部会计司,我就被两件棘手的事所困扰。
  第一件事发生在北京。
  会计司接到铁道部的一个请求:让会计司主管工业会计制度的同志帮助他们设计有别于现行工业会计制度的一套会计报表。
  本来,会计司是行业制度的国家最高主管部门,设计会计报表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但是,当会计司二处了解事情的原委后,也开始犯难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88年前后,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是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务院制定了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方针政策,由于资金的短缺,铁道部决定向世界银行申请100多亿元的贷款,用于铁路建设。在经过前期的几番磋商之后,世界银行初步同意了这笔贷款,但是在接下来的洽谈中,却“卡了壳”,这“壳”卡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铁道部提供给世界银行的会计报表上。
  按照国内通行的做法,铁道部以“资金平衡”的模式做了一张报表,但世界银行的专家却不认这个“账”,老外一脸茫然地说:“我看不懂你们的会计报表,我们要的是按资产负债表方式做的会计报表。”
  在当时,资产负债表对许多国内的会计人员来说,这是从未做过的事情,甚至有的人更是闻所未闻;100多亿元的世界银行贷款一下子成了无从下口的刺猬。
  铁道部不愿意丢掉这100多亿元的贷款,只好向财政部会计司“求救”。
  不要资金平衡表,而要资产负债表,这也给会计司提出了一个难题。资金平衡表是财政部主持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在中国执行了几十年,怎么一下子外国人就把它推翻了呢?这个会不会引起连锁反应呢?关键是按资产负债表模式改革会计制度,是我们准备做的,一下子改过来,会涉及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等等。
  尽管在思想上想不通,也尽管有诸多的顾虑,但是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100多亿元的贷款因为一张报表而“泡汤”吧!无奈之下,会计司和铁道部想了一个“辙”:按照资金平衡表的数字再搞一个资产负债表。
  毫无疑问,这个资产负债表是一个临时拼凑的东西,许多数字的来路不明,归类也不科学。
  尽管后来这份临时拼凑的会计报表几经修改,通过了世界银行的审查,最终得到了这笔贷款,但是这件事却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也催生了我们改革会计制度的决心。
无独有偶,第二件这样的事在上海也发生了。
  上海飞乐公司是上海最早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公司的业绩不错,几年内生产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为了追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司决定发行B股,在香港上市。
  但是,当上海飞乐公司将自己的资金平衡表提供给香港方面时,香港方面对此也不认同。
又是在万般无奈之下,上海飞乐公司请来美国安达信会计公司来给自己按照香港方面的要求编制一套会计报表,当问及报酬时,安达信会计公司开的价钱让飞乐公司的人直咋舌:“320万港元”。
  后来,几经谈判,以180万港元成交,这就是一张“资产负债会计报表”的价值,另外,这又何尝不是“资金平衡会计报表”的损失呢?
  当时,在中国,这样的例子远不止这两起。
  高尚全同志在他的《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文中就十分关注此类问题。
高尚全在文章开篇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形成的,这种体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启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其弊端主要是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政企不分,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排斥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在分配上是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在所有制结构上,取向单一化,严重地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高尚全说:“当前,世界经济向国际化、集团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跨国公司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根据世界银行的材料统计,现在世界上有35000个跨国公司,总资产达到1.6万亿元,贸易量占全世界贸易总量的1/3。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在运行机制上必须和世界接轨。如果还是靠两种体制,在两个轨道上运行,国际上搞市场经济,我们还是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样不要说参与,连门都进不去。现在提出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的地位,要进入关贸总协定,我国的贸易就要遵守国际贸易的统一规则,不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全确立的20世纪90年代,其实在经济活动“你搞你的,我搞我的”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具体到会计制度,国外很多国家的会计制度都是通行的,而我国的会计制度却“我行我素”,与之不接轨、相矛盾。
  高尚全同志的这篇文章还举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最近,美国《幸福》杂志的记者来采访我,我对他说,你们公布的世界500家企业名单,我们很感兴趣,我们有些企业要争取在你们公布的500家企业中榜上有名。他说,你们进入500家企业我们欢迎,但是你们的财会制度和国际上不一样,标准不一样,不好衡量,所以进入500家企业行列就很困难。”
  在改革开放一段时期之后,中国经济要走向国际化,中国现行的会计制度遭遇这样的尴尬在所难免。
  我曾经多次在心里问自己:“中国执行了40多年的会计制度到底怎么了?”
2.变迁: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前40余年

  1950年7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个统一会计制度《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开始施行。
  新中国一成立,便开始逐步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调控,新中国在会计建设方面的第一个重大举措便是着手建立统一会计制度。
百废待兴是新中国当时的现状。
  随后,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燃料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贸易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和出版总署等部门的统一会计制度也陆续颁布施行。
  统一会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会计规范建设成果,它在中国会计规范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统一会计制度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制定和审批工作并予以颁布施行,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果,它为新中国整顿会计工作、建立会计工作秩序提供了依据;其次,统一会计制度一直是我国解放后会计规范建设的基础,如它规定的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从凭证到账簿再到会计报告的会计工作流程等一直沿用至今,统一会计制度虽未明确说明所采用的记账法,但从它的会计科目说明、账簿格式和分录举例来看,它是主张采用借贷记账法的,而借贷记账法也一直沿用至今;最后,统一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成本计算表是四种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信息主要供上级主管部门使用,并不向社会公开,故不存在成本保密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1950年统一会计制度的实行并不十分理想。
  苏联专家马卡洛夫认为:“统一会计制度存在着本质上的缺点,它不适合于监督计划完成这个任务,……阻碍了苏联先进经验的采用。”
  于是,1952年开始施行《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及会计科目》、《国营企业决算报告报送办法》和《国营企业提缴折旧基金及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些会计制度力图克服1950年统一会计制度未能注意与计划配合的这一弱点,它不仅注意运用将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比较这一普遍适用的方法,而且将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及其项目分类方法的设置也从有利于监督计划完成这一任务出发进行变更。因而,它们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1952年年底,财政部陆续颁布施行了国营工业企业、国营企业建设单位和国营包工(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国营供销企业、农业企业、商业、铁路、交通等企业的会计制度在此之后也陆续颁布施行。这些制度改变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分部门制定的状况,实现了会计制度按照国民经济分类的统一制定。
  为了进一步学习苏联的经验,财政部于1955年对1952年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作了彻底的修改,并于1956年1月开始施行《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和《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统一会计报表》。前者按照账户的经济内容将账户分为30类,后者包括14种会计报表。这两大方面的变化,充分表明会计核算业务全面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会计形式的最后消灭。
  此后,财政部于1956年2月颁布了《中央主管部所属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标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草案》,1957年9月颁发了《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1957年12月颁布了《地方公私合营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这样,企业会计制度根据企业规模、所有制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克服了所有企业适用一套会计制度的“一刀切”的现象。
  1958年中国开始进入“大跃进”的时代。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以“彻底放权、大力简化”为原则,当时的会计制度受到了普遍的指责。虽然其中不乏有许多合理意见,如会计报表太复杂、会计科目数量过多、会计程序冗繁等,但最终结果还是会计制度遭到废止。
  直到1959年8月,财政部为贯彻中央提出的加强经济核算的精神,颁布了《关于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若干规定》;1961年11月,国务院批转同意试行财政部拟定的《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它们旨在建立会计秩序,加强会计工作,健全会计机构,充实会计人员,其内容涉及对财产和资金的会计核算、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会计制度制定和执行、会计人员职责等。
  1962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国营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的格式和使用办法(草案)》以及国营工业、建设单位等会计制度。
  1963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第一次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会计人员的任免和奖惩作出具体规定,这对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充实会计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6年1月1日,财政部颁布试行《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草案)》,该草案充分体现了精简的精神,将会计科目删并为26个,会计报表减为6种。
  至此,“大跃进”时期被废止的会计制度重新得到建立。
  从1966年起,中国开始经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在这十年间,企业会计制度遭到空前的浩劫。
  虽然财政部于1973年12月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工作规则(草案)》,并附发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但它们离1966年之前的会计制度已有很大的差距。
  1949~1978年间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30年的曲折经历,给下一阶段的会计规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会计制度虽然遭受到空前的浩劫,但会计工作毕竟还是坚持了下来。
  综观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它具有如下特点:
  (1)企业会计规范都属于行政制度,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企业会计规范经历了由分部门制定到按照国民经济分类的统一制定,由所有企业适用一套会计制度到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企业执行不同会计制度的过程;
  (3)企业会计规范的内容由单独的会计业务核算规范发展到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人员职责的规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它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会计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80年9月18日,财政部开始施行新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而后又分别颁布了国营供销企业、国营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的会计制度。这些企业制度从加强经济核算要求出发,在1973年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必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其中,会计报表主要恢复了生产费用表,该表实行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流动资产和流动基金、专项资产和专项基金三段平衡,它充分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为国家调拨资源、测算国民经济总值服务的职能。
  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财政部于1982年12月颁布了《国营对外承包企业示范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3年3月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同年4月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1985年4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两项会计制度经修订后正式颁布施行。这两项会计制度吸收了大量的西方会计实务中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与以往的会计制度形成本质的区别。
  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职能首要的不是为国家调控全国经济服务,而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用以沟通合资经营企业的中方与外方。
  1992年5月,《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颁布施行;同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它们在更大范围内吸纳了国际会计惯例。
  上述会计制度的出台为下一阶段我国会计规范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时期会计核算制度是在恢复苏式会计的同时,又依据中国改革中的现实情况对苏式会计核算制度模式进行了适量的调整和变革。
  但是,无论对这种变革如何过高估计,从会计核算制度变革的长河中看,它仍然充满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换句话说,它仍然没有抹掉苏式会计的“胎印”。
3.破冰之水在深圳渐成涓涓细流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创办的经济特区,同样,在会计改革上,它也是走在全国的前列。当全国许多地方还在旧会计制度的模式下亦步亦趋的时候,破冰之水在深圳已渐成涓涓细流。
  自从中央批准试办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市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时,在深圳特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在深圳已是初露端倪,美元、港币、人民币、外汇券等多种货币在深圳市的经济活动中大量使用,而且多元化综合经营、股份制和企业集团化经营在深圳更是如火如荼。
  然而,在这种经济繁荣的背后,作为生产管理和控制工具之一的会计核算,基本上沿袭了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以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这已经与深圳的经济现状和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有一位名教授曾指出:“科技控制、经济控制与会计控制是人类社会总控制系统中的三个相关联的子系统,它们在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中已显示出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这是科学技术变革、会计经济变革的必然结果。”
  如此说来,会计在深圳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停滞不前,不但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反而成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羁绊。
  为此,敢为天下先的深圳市给自己确立了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工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本市经济生活存在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带有一定的超前性。
  第二,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参考和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准则和惯例,为经济管理逐步走向国际化打好基础。
  第三,在会计核算的操作上提倡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方法和工具。
  1988年8月,深圳市的会计改革工作拉开帷幕。
  深圳市财政局牵头组成会计改革课题组,会计改革课题组共有33人,其中18人是深圳市财政局有关领导和处室人员,其余15人为有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教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和财务经理。课题组下设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报表三个专门工作小组,分头开展调查研究和制定有关条文的工作。
  1989年4月,深圳市会计改革课题组完成了初步方案拟定工作,在其后近8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又先后组织了四次较大规模和较高理论层次的研讨会,对方案进行了多方的论证和修改,参加研讨的人员涉及近百个部门,总数超过400人次。
为了慎重起见,深圳市还将反复修改过的方案交与中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模拟性实务操作检验,其结果证实会计改革方案理论正确、方法可行。
  参加过深圳市会计改革方案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说:“深圳市会计改革中制定的准则和制度草案,总体结构安排适当,内容充实,有一定的质量和深度,体现了深圳特区会计的现有水平,特别是在我国没有制定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它的出台是难能可贵的,是适时的,它将对特区会计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1989年,广东省财政厅以[89]财会字86号文下发了《关于同意〈深圳经济特区会计改革试点方案〉试行的批复》。
1990年1月1日起,深圳市在蛇口工业区莱英达集团和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等9个单位共228家独立核算企业中进行会计改革试点,1991年,深圳的会计改革试点单位扩大到21个集团公司,独立核算企业达到1000多家。
  《深圳经济特区会计改革试点方案(试行)》试点之后,在短短的1年多的时间里,就产生很好的政策效应,诸如有利于摸清企业的家底、理顺产权关系;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有利于控制“投资饥渴症”等等。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深圳市石化公司下属的一家内联企业,每年它的固定资产贷款利息为250万元,如果这部分利息不计成本的话,1989年它的利润为60万元,应上缴各种税金16.5万元,应提取职工福利和奖励基金17.5万元,可用于支付利息的资金仅剩26万元。事实上这个企业仅固定资产贷款利息一项到1989年末已形成了潜在亏损560万元,但因过去报表反映有利润,企业“三金”照提,奖金照发;而实行会计改革方案试点之后,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这些问题一下子暴露无遗,从而避免了国有资产的再次流失。
  诸如此类,深圳市会计改革方案的试点工作体现了真实性、稳健性、配比性等会计原则,使扭曲、失实的会计信息返朴归真,让经济管理工作有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基于此,1991年5月13日,深圳市财政局向深圳市政府提出两点建议:
  1.由政府审定,提交市人大立法,从199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会计改革方案》。
  2.或者直接由市政府审定颁布,从199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会计改革方案》。
  1991年7月30日,深圳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办的第五期《深圳改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推行会计改革,规范企业行为--我市会计改革试点情况”的文章。深圳市市委书记李灏阅后批示:
  “我市会计制度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有两点要注意:一、会计改革方案应抓紧审定出台,不能再拖。二、试点单位可适当扩大,甚至可以明年起全面推行。这两件事请财政局作为主办单位,抓紧执行,不能懈怠。”
  1992年1月1日,经过深圳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的讨论,深圳市政府发布实行《深圳市经济特区企业会计准则》。
  在这份文件中,深圳市政府强调:“全面实行《深圳市经济特区企业会计准则》,既涉及财政、税收、审计、信贷、外汇、国有资产管理、计划统计等宏观政策的调整和配套改革,也涉及企业经营管理、会计政策、会计实务、投资决策、财务计划和融资安排等微观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因此,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政策性很强、工作量很大的工作,要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把它作为搞活特区企业、创造深圳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春江水暖鸭先知”。此时,深圳会计改革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4.有时候,捅破一张纸更需要勇气

  中国人大多有一种习惯:循规蹈矩。特别是像我这样年龄的人,这种习惯表现得更甚。刚进入财政部的时候,我才40多岁,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我渴望在这样的岗位上有所作为,所以,我也不时地告诫自己要向这种循规蹈矩的习惯作斗争。
那时,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已经与我相伴了20多年。在中央财经大学上学的时候,学的是这一套财务会计制度,工作后又是按照这一套理论具体操作。青海省地处西北,经济生活中的变化远不及沿海地区那么大,旧的财务会计制度在具体财政工作中并没有碰到多大麻烦;至于调入财政部后耳闻目睹的这些旧会计制度的尴尬遭遇,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其实,旧会计制度遭遇的尴尬,就是财政部会计司遭遇的尴尬,因为按职能划分,它是全国会计制度的主管部门,我作为会计司的一位负责人,而且分工主管会计制度,我也常为这种尴尬愁上心头……
  1950年1月和3月的《大公报》上,著名会计学者章乃器先生发表了《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和《再论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两篇文章。
  在两篇文章里,章乃器先生主张用收付记账法取代借贷记账法,并将收付记账法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簿记原理”。
这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时的会计刊物《新会计》、《工业会计》、《大众会计》等都对此进行了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人们又逐步引出了会计本质或者说性质的大讨论。
  1951年《新会计》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学者黄寿宸先生的题为《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的论文,该文提出:“每一个社会经济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因此作为一种监督和管理方法的会计,也就随之不同。”“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产生并发展了资本主义的会计理论。……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这样的社会性质就决定了旧中国会计的特点……”文章还提出:“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这就要求:建立与资本主义会计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应该有不同的会计理论与之适应,这一观点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就被演化为“不同的阶级应有不同的会计”、“会计完全隶属于阶级”、“会计具有阶级性”等思想。
  黄寿宸先生的论文发表不久,《新会计》1951年第4期发表了年轻学者陶德先生撰写的《〈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读后》的文章。该文认为:“会计在本质上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它只是文字与数字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罢了”。
这篇文章发表后,就立即遭到了全国性的大批判,作者也因此受到了不公正的政治待遇。
  当陶德的观点受到批判的时候,陈重丞先生在《新会计》1951年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会计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论文,该文认为会计具有“两重性”,即将会计分为“内核”与“外延”两部分,前者是借助于“复式簿记的记账方法来完成的,它是生产力的反映”,因而只具有科学性;后者“接受经济学的指导,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它具有阶级性。
  在陶德和陈重丞这两位学者提出会计“无所谓阶级性”和“双重性”之后,在全国引发了对会计性质的大讨论。苏联专家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苏联专家在《工业会计》1952年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论会计核算的阶级性》的论文中就指出:“在中国某些知识分子中间,关于一些经济科学的阶级性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目前还散布着关于许多经济科学没有阶级性的这种论调,这是完全错误而又十分有害的论调,会计是一种有阶级性的科学,是永远执行着该社会统治阶级所赋予它的那种目的和任务的科学。……苏联的经验就证实了这一点,在苏联,会计已逐渐取得了只为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所特有的那种特殊的形式和技术。”
  苏联专家这一定论性意见的公开发表,几乎使所有与之相反的学术思想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陶德和陈重丞这两位学者也难免受到批判和政治上的压抑。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我国的会计学术思想也就完全地屈从了苏联专家;也正是在这种会计具有阶级性的思想指导下,才导致了我国长期排斥西方国家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结果。
  ……
  遍览中国近现代的会计史,再把中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制度两相比较,现实生活中旧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种种冲突让我一次次地产生这种念头:既然身为主管中国会计制度的一个高层官员,就应该改革这些落后的旧会计制度。
但是,在这种令我热血沸腾的念头涌现之后,又有一种顾虑在我心里滋生:
  旧会计制度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几十年,一下子能把它改变过来吗?改变一些纸上的条条框框容易,但是要改变旧会计制度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却不是一件易事。
  再者,中国的会计制度涉及的行业和人员复杂,而这些后面又有不同的利益在作祟。会计制度要改革,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我这样一位司局级干部,人微而言轻,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吗?虽然说,制定和管理会计制度是会计司当仁不让的职责,但是这种职责在一定时候并不意味着一种力量。
  更何况,我在财政部是初来乍到,一来就如此大动作,难免不会引起别人的非议,弄不好,还会像小时候捅了马蜂窝,被丧家的马蜂蛰得我无处藏身。
  面对中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现状和我自身的处境,我经常这样徘徊在两种矛盾的心态之间。
  办公桌堆满了各地反映旧会计制度弊端的汇报材料,看着它们,我总是陷入沉思:“旧会计制度,改还是不改?”
  在一项重大决策面前,有时候,捅破一张纸更需要勇气。

作者:61.152.207.*    2007/9/6 12:51:13    回复此发言


2 Re:第一章 风生水起 

作者:歪C歪    2007/9/6 14:25:11    回复此发言


3 Re:第一章 风生水起 

作者:歪C歪    2007/9/6 14:25:18    回复此发言


4 Re:第一章 风生水起 
OK!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115.103.104.*    2009/5/26 23:53:11    回复此发言


5 Re:第一章 风生水起 
今天听杨丽荣老师谈及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搜到这篇文章,向您致敬!坐看云起

作者:221.7.7.*    2012/6/19 15:55:21    回复此发言


 共有贴子数5篇   [1]  


 回复:
游客也可发言(记录IP),请遵守视野网站言论规则文明发言
注册用户发主贴获视野积分2分,跟帖1分。
标题:
内容:
验证码: 请在验证码框输入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上海市青浦区蟠龙路200号(201702)    联系技术:021-69768000-68145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01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 版权所有  关于视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版权  视野动态  意见反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