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在这里读懂会计

已有3706用户贡献34205词条
 会计词吧《我亲历的会计风暴》吧 — 浏览贴子

 快速回复 共有贴子数1篇   [1]  

1 第三章财务、会计之争 

转自 无忧会计论坛
《我亲历的会计风暴》第三章——张汉兴

  “大财务,小会计。”在中国沿袭了40多年,根深蒂固。
  推行会计制度改革,“小会计”谋求大作为,却屡遭责难:“你们搞的那一套是资本主义”,“会计必须服从财务,我们不动,会计也不能动。”
  中办通报“二号”文件。中国第一个会计准则即将破壳而出。
  在部长办公会议上,王丙乾发表重要讲话:“加快会计改革,要造舆论,以我的名义写篇文章发表。”

1.大财务,小会计

  “大财务,小会计。”
  这是1990年前后业内人士关于财务、会计管辖的范围、权力分配以及机构设置的一个形象的说法。
  1988年,我调入财政部工作的时候,就属于“小会计”的范畴。会计司在这之前,曾经一度被撤销,合并于工交财务司,尽管后来恢复了,但是长期以来会计司都是一个不被人重视的“冷板凳”。部里面召开重要的会议,会计司往往不被通知参加,即使参加了,也只有坐在一边听听的份。
  与此不同的是,财务司财大气粗,搞财务的是“香饽饽”。
  这从当时财政部的机构设置就可见一斑:工交财务司、商贸财务司、农业财务司、文教财务司、基建财务司以及外事财务司,屈指算来,共有六个财务司。这些都属于“大财务”,基本上占@@据了财政部的半壁江山",说明在财政部,当时财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预算部门同是财政部的"两驾马车"。上行下效,这样的设置一直延伸到县级财政局。
  ———"办不办,看预算;牛不牛,看财务。"社会上有人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财务"和"预算"的一言九鼎。
  预算、财务如此炙手可热,并不是哪一个人故意而为之,而是大体制、大格局所决定的。预算管理着国家每年财政支出的大盘子,我们姑且不论。财务之所以为"大",这跟当时的经济体制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者说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的时候,国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曾经一度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决定着国家的整个经济命脉。因此,国家必须对其要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国家又要通过财政部门来实现这一控制,具体到财政部内部,就是有各个财务司分门别类地来管理这些国营企业。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财政系统的财务部门形成了一套管理国营企业的办法。有些时候,事无巨细都要管,比如说,企业提取折旧、成本的摊销、费用的大小、工资的升降以及利润的分配都要财政系统的财务部门确定原则,下发文件,让企业遵照执行。财政系统的财务部门俨然成了企业的"婆婆",而企业却一直是"小媳妇"。
  196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财政局工作的时候,就在财务部门管理企业。
  那时候,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清产核资、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实际上,这些工作的大部分都是利用国家的一些政策去控制企业。就光调整工资这样的事,企业都得听财政部门的:
  当时有一项规定,行政单位调整工资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比照办理,有钱就调,没钱就不调。当然,每个企业都希望借此机会调工资,就找到我们商量,今年他们的工资上调多少,这个比例由财政部门说了算,否则,企业擅自调了,这些开支也进不了成本,年底财政部门就会指责你违规,限期整改,严重的时候会通报批评和处分企业的领导人。
财政系统的财务部门对企业的“生杀大权”,更是渗透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当时企业的折旧基金,按规定全部上缴财政,然后由财政返回给企业去用,但是每年用多少,企业得打报告,像这样的报告,每年企业都得打很多。
  ———买一套设备,企业都得报批;修一间房子,哪怕是修厕所,也得报财政部门来批。财政不批,企业就不能开支,否则,这些开支都不能进账。
  支撑财政系统财务部门这种权力的是一套完整的财务制度:国家是企业惟一的投资主体,国家拨多少,企业用多少,相应地,每年企业都要上缴利润,上缴多少,也是由财政部门说了算。
  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相形之下,会计的权力就小多了。
  按照职责划分,会计只管账目,只管记账、算账、报账这样一个过程。从当时的体制而言,会计工作决定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也不能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且跟在财务的后面:财务怎么办,会计就怎么办,会计科目的改变、会计报表怎么编,都是根据财务的决定来进行;会计有时候觉得按照财务的意思做不了账,向财务提出异议,财务却不管这一些:
  “就得这么做,怎么样做平,你们想办法。”
  会计没有办法,只好绞尽脑汁地把账目做好。这是那时候会计人员常常碰到的“难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期,企业实行承包或者转变机制,其间,正处于国家对企业权限调整的时候,到底怎么调整,怎么管企业,都还得财务部门去做工作,体现国家的干预和管理。
  这种“大财务”的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发生根本的改变。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原有的财务司已经不复存在,对企业的管理通过会计制度和企业司来实现,显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必然,也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
  会计制度改革让“小会计”有了大作为。
2.“中国不能没有财务”

  1989年3月16日,财政部南配楼二层的党组会议室。
  刘仲藜副部长主持召开了会议,讨论财改司提出来的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问题。
  在财政部原先没有财改司,只是到了财政税务改革呼声强烈的时候,才成立的一个新司,主管财政税务制度改革。
  财改司看会计司正在着手搞会计改革纲要,根据财务会计必须统一的工作惯例,他们提出了一个财务制度改革的想法。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谢明顾问、各财务司局、预算司和税务局的负责人。
  我是这天早晨才接到这次会议通知的。那时候,财政部有这么一做法,值班室每天把这一天的大事写成一个通知,诸如几点在哪里开会、哪些人参加,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份通知,所有的人一上班都看见了。
  关于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几天前财改司通知过我,将开会讨论财务制度改革,要会计司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会议一开始,财改司司长吴翠兰先发言:“财改司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关注着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并且也着手进行了很多准备工作。目前,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现行的财务制度暴露出不少弊端。”
  吴翠兰是一位女司长,有着多年从事财政工作的经验,她一口气讲了不少现行财务制度的弊端,可谓是信手拈来:
  “一是现行财务制度把企业管得太死,十分有悖于党中央、国务院搞活国有企业的精神;二是现行财务制度不利于引进外资,外国企业想与国内企业联合,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看不懂我们的会计报表,他们不认同我们的财务会计制度;三是每年决算汇总的数字不科学、不太准确,这也与现行财务制度有关……”
  这是我调进财政部后第一次参加财政部的司局长会议,也是我第一次在财政部的司局长会议上听见有人如此强烈地指出现行财务制度的弊端。
  在讲完了财务制度改革的具体意见后,吴翠兰提出了财改司的设想:
  “财务制度改革启动之前,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我们认为,中国财务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尽快制定财务制度改革的要点,尽快制定规范性的财务准则。”
  吴翠兰代表财改司提出的财务制度改革的意见和设想,是财政部第一个司局在会计司改革纲要基础上的积极反映,他们提出制定财务准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信息。
  在这次会议以前,会计司搞的会计改革纲要已经送部领导审阅,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上部党组会议讨论,但是,财改司根据职责划分,应该掌握会计改革的动态。
  谢明顾问在吴翠兰发言结束后插了一段话:
  “刚才,财改司提出财务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设想,我认为很好,会计司已经搞了个会计改革纲要。财务、会计改革要一起搞!我认为,中国财务会计改革的结果是既有会计准则,又有财务准则,这就是中国特色。……下面,请大家接着谈。”
  谢明看了看我,按照发言的顺序,轮到我发言了,我代表会计司讲了三点意见:
  “一是财改司的财务改革设想很好,实际上,这也是对会计司会计制度改革的肯定和支持。二是会计司搞了个会计改革纲要,提出会计改革的重点是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鉴于财务与会计的关系,会计制度改革必然涉及财务改革,这需要财务的支持和配合。三是会计司加快会计改革的具体意见是:要尽快制定、出台基本会计准则,在制定会计准则的同时,也要加快具体行业会计制度的改革。”
  我在会上讲了这三点意见,等于说我是第一次代表会计司公开地把会计改革工作的设想、目标和方案向部里各司局进行通报。从一些司局负责人略带几份惊讶的表情看得出,他们中有的人是第一次听到会计司会计改革的设想。
  会场在经过短时间的沉默之后,工交财务司的一位负责人的发言又打破了这种沉默:
  “财改司提出的财务制度改革的想法、目标很好,但是它很难与会计司搞的会计改革配套。现在,会计司已经搞了个会计改革纲要,又要着手制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这会让财务很被动。早先,会计司搞了一个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而没有配套的财务制度,怎样让企业去执行啊?”
  工交司的这位负责人又老话重提。
  外商投资企业制度是会计司1988年制定实行的,当时外商来华投资急剧增加,他们不承认中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按照国际做法,会计制度也不需要与一定的财务制度相配套。
“应该先有财务制度,再有会计制度。会计司把这个弄颠倒了,没有财务制度就出了个会计制度,就这样让外商企业执行去了……”他显得不依不饶。
  “会计司这样做得对!外国企业不承认我国的财务规定,他们只认会计规定,所以他们要请会计专家、税务专家讲课,也不会请你们财务专家讲课。”谢明顾问打断了他的发言,显然,工交财务司负责人的发言已经偏离了这次会议的主题。
  会议继续进行,围绕着财务会计制度,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综合起来,大家都认为,财改司提出的财务改革的想法和目标不错,但是应该照顾到不同行业的特点。最后,有一位同志也提出了这样的意见:
  “外商既然不承认我国的财务制度,他们只要会计制度与他们接轨就行,我们能不能不搞财务准则,只搞会计制度改革,只搞会计准则?”
  针对这种说法,谢明顾问在后来他的发言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根据我们的现实,政企分开,就是要搞职能转变,会计司搞了会计改革纲要,是先走了一步,部里要搞会计准则,这已经是定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搞财务制度改革和财务准则。”
  谢明顾问越说越语重心长:“财务在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上有很长的一段渊源,财务目前在企业管理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中国不能没有财务!”
  “现在财务制度要改革,又要搞财务准则,搞两个准则,争议很大。为了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我同意财务准则、会计准则各搞一个,将来再协调管理。”
  最后,谢明还对会计准则谈了他的思考:
  “会计准则只是制定制度的原则,发展趋势应该是制度也要、准则也要,准则通驭制度。”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谢明提出的“准则通驭制度”成了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目标和方向,后来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准则通驭制度”这一原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必然结果,体现了会计改革的中国特色。
  刘仲藜副部长在整个上午的会议中,他没有更多的发言,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会议临近结束,他作了一个总结发言:
  “搞会计准则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对相关的财务、税收、会计问题都能解决处理好。既然大家都赞成搞财务准则,那就指定财改司牵头,各司配合着手工作……”
  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财改司司长吴翠兰,吴翠兰正在认真地记下刘副部长的指示。

3.张副部长:一手抓财务、一手抓会计

  1989年10月前后,中央决定调刘仲藜同志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其财政部副部长一职由张佑才同志接替。
  张佑才,江苏南通人,早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专业,1978~1980年任江苏省南通县化肥厂厂长,1980~1982年任南通地区工业局副局长,1982~1983年任南通市副市长,1984~1989年任南通市市长。
  听有人说,曾经有一次,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同志到南通市视察工作。席间,张佑才同志代表南通市汇报工作,他不依赖于讲稿,以自己超人的记忆力将南通的各项经济指标娓娓道来,这些数字都能精确到小数点的尾数,并且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口才,这些都让他深得王丙乾部长的赏识。
  1989年,张佑才同志被选调任财政部副部长。
  “十一”国庆节刚过,张佑才同志便走马上任。
  我第一次见到张佑才同志是在部里财务、会计司局级干部的工作会议上。当时,会计司的工作由我全面负责。
  刘仲藜副部长将张佑才隆重地介绍给大家,并且说明他离开财政部之后,部党组决定张佑才同志作为副部长,分管工交财务司、商贸财务司、会计司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司局的工作。
  张佑才同志以他带有苏北口音的普通话发言,显得十分地谦虚:
  “我从地方上到财政部来工作,而且分管专业性很强的财务、会计工作,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压力很大。我是学化工出身,搞财务、会计是一个外行,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目前,我刚来不熟悉情况,希望各个财务司、会计司经常给我介绍一些情况;有些事情,也要靠你们好好地把关……”
  我也是从基层到国家部委机关来工作,十分理解张佑才同志当时初来乍到的心情。
从学化工出身到地方政府工作,然后再到财政部主持财务、会计工作,不同行业的转换让张佑才同志养成了在工作中学习的习惯和作风。
  记得,当时他的办公室在二楼,按照规定,司里面出台一个什么样的法规都会送到他那儿,让他审阅。他在看完报告之后,经常会从二楼走上四楼,径直来到我的办公室,与我一起商量一下。而且,我们上他的办公室汇报,他总是认真地听、认真地记,在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后,才作出决定。
  刘仲藜副部长离任、张佑才副部长上任的关头,也是财政部财务会计改革逐渐浮出水面的时候。在刘仲藜副部长的支持下,会计工作改革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张副部长接管之后,会计工作改革由我们一个司私下操作,逐步纳入到部领导工作的范围,纳入到部党组研究的范围。这其中,与张佑才同志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我们会计改革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搞会计改革纲要,确定一个方向,制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使会计能够真正独立、公平地为企业、为投资者服务,为管理者服务。
  与此同时,财务制度改革配合企业机制转变和企业承包,它要代表国家去做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
  对于会计和财务改革的方式和趋势,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财务制度和财务体制,管理着国有企业这一部分。随着我国企业模式的多元化、企业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的多元化,财务管理不可能再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管。
  “这种改革,应该逐步削弱财务的职能,它不能是加强,只能是削弱,在削弱财务的同时,必须加强会计,并且要逐步改变‘大财务、小会计'的现状。”
  而另一种意见与之争锋相对:
  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已经在我国沿袭了多年,并且通过这一套财务制度和财务体制,使国家有效地管理了国有企业。尽管,现行财务制度和财务体制在经济改革中出现另外一些弊端,但是可以通过改革,使之能够与当前的经济改革相适应。
  “这次财务制度的改革是适应改革大形势的需要,财务在这种改革应该进一步加强。会计与财务配套,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会计改革也必须与财务改革配套、一致。”
  不管开会讨论还是书面报道,这两种意见经常是同时摆在了张佑才同志的面前,而他当时按照分工,财务、会计都该他分管,他的工作是一手抓财务、一手抓会计。
  这样的问题和这样的局面真是有点“为难”张副部长了。
  ———如果支持第一种意见,重会计而轻财务,那么要面临着目前财务制度和财务体制的难题。现行的财务制度毕竟已经沿袭了多年,根深蒂固,而且在财政系统内,财务部门机构庞大、人员多,一种“大财务”的传统观念在相当一些人的头脑中还很牢固。
  ———如果支持第二种意见,重财务而轻会计,那么也要面临着今后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只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没有什么所谓的“财务制度”、“企业准则”,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统一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倘若保留财务制度,会带来一些“遗留问题”。
  这两种意见需要张副部长在以后的工作中长时间地掂量、权衡。
  张副部长在后来的工作中,始终在总体上坚持这样一个思路,财务和会计改革一起搞:
一方面,面对现实,加强财务的管理,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改革财务的弊端,逐步形成和实行一个规范的能够适应新经济体制下的财务制度。
  另一方面,继续坚持会计改革,并且与国际接轨,制订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同时又要制定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
  至于究竟是轻财务重会计还是“大财务、小会计”的问题,在财务会计改革之初,张副部长没有轻易去触及。在机构和人员的矛盾都很复杂的情况下,把注意力放在改革之上,让这些矛盾在改革中逐步化解。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4.“你们搞的那一套是资本主义”

  1992年2月20日上午,张佑才副部长办公室。
  张佑才副部长召集工交财务司、商贸财务司、外事财务司、农业财务司、财政改革司、会计司以及税务局负责人,专题研究企业集团、联营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问题。
  这次会议的起因是1992年1月7日会计司的《情况反映》。这一期的《情况反映》刊登的是我、冯淑萍、应唯等三人到上海、江苏等地的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详细地阐述了集团企业、联营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这些情况的一些解决办法。1992年1月10日,王丙乾部长在这份《情况反映》上作了重要的批示:
  “调查报告中反映的问题确需及早明确解决,使财务会计改革从滞后转向先导。请佑才同志主持,找工交、商贸、会计、国税等司局集体研究几次,提出一个方案,征求地方、部门的意见,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暂行规定。”
  张佑才副部长首先传达了王丙乾的这份重要批示,并且根据王丙乾部长的意见,张佑才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各司局关于财务会计改革的一些具体职责:
  以财政改革司牵头、会计司参加制定股份制企业财会制度;
  工交财务司、会计司共同制定企业集团和联营企业财会制度;
  这两项工作,如果涉及税收问题,由税改司牵头,税改司参加制定相关政策。
  在宣布各司局的这些职责和任务后,张佑才同志接着讲了自己的意见:
  “我们在制定企业集团、联营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指导思想上要实现转变。上海市提出来的对内对外的转轨转型办法,对我们制定这些制度也很有用,就是将某些管理办法转到健全制度上,将行政检查转到法规建设上,把对企业的税收减免、让利转到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制度上。”
  张佑才副部长一口气讲了制定企业集团和联营企业财会制度的三点原则。
  “我们要跳出企业传统办法的圈子,把好关,要加强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但要对企业搞活。王丙乾部长讲了,必要时对企业改革,财政要做出牺牲,支持企业发展,所以我们的工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要为企业服务,考虑问题要吸收其他司局的意见,拿出很规范的制度不容易,要先立后破,搞出便于操作的东西,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说到这儿,张佑才同志略微停顿了一下,抬起右手在空中一挥。
  “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出台在时间要求上,王部长强调要尽快,我们争取上半年把这些制度搞出来。”
  张佑才同志的语气十分坚定,这种坚定的态度感染了在座的各位司局负责人,大家似乎都在考虑下一步各司局的改革部署。
  张副部长的办公室不是很大,大家几乎是挤在一起开会,沙发数量不够,有的同志还从别的办公室借来了两把椅子。
  明确了要求,也明确了任务,张佑才同志在他讲完之后,要求大家发言,他先点了我的名:
  “张司长,这份调查报告是你们搞的,提出了企业集团、企业联营会计制度的问题,你先谈谈会计司的想法和下一步工作吧!”
  我翻开笔记本,找到去上海、南京等地调查的记录,先是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这次调研的过程,也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次去上海、南京等地搞调研,我和我们司的几位同志感触比较多。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发展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障碍。现在,一些走在改革前沿的地方已经开始行动,对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修改,并且在实际中开始执行。看来,目前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很难再将他们统起来,过去靠一个财务制度、会计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存在了,但是,不统是不行的,要统就要像王部长和张副部长说的那样,尽快地拿出新制度。否则,人家下面都已经修改了,而我们又拿不出新的东西来,到时候财政部会非常被动。”
  由于讲的都是这次我去上海、南京等地调研的切身感受,我显得有些激动。
  “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怎么改,我们还是坚持与国际接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以及根据会计准则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有很长的历史了,也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用这一套制度去管理企业,管而不死,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主经营权。现在,企业经营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而过去的那一套管理形式已经不合时宜,必须改,改就应该与国际接轨。”
  尽管我在讲话中尽量保持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但是这一番讲话仍然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一块石头,激起了与会商贸、工交等财务司负责人的强烈反映。
  “王部长、张副部长都强调了搞财务、会计改革,我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但是怎么改,这需要部里面和我们各司局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积极稳妥的意见。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在经济发展、企业改革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要财务制度了,财务制度还是得要,并且也要改,我们要通过改革让财务制度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商贸司的负责人仍持一种不放弃财务制度的观点。
  有了商贸司的率先发言,其他财务司也附和商贸司的观点:
  “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不要了,怎么能体现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呢?”
  “别的国家搞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情。”
  “财务会计改革也要坚持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就是要保留、发展企业财务制度。”
  ……
  工交财务司负责人是与会财务司中最后一个发言的,也是言辞最激烈的,他直言会计司的会计制度改革:
  “财务、会计一直是相互配套的,按照过去的一贯做法,是先有财务制度,后有会计制度。 这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也应该相配套,是先搞财务制度,再搞会计制度。目前,会计司的搞法,就违背了这一规矩,自己关起门来搞会计制度改革,不让财务制度改革来与它配套,这说不过去。”
  “这次搞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不能像国际上那样,只搞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搞财务制度,这也不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交财务司的这位负责人越说越激动,竟然用手指着我说,“张司长,你们会计司声称要与国际接轨,要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办法。我告诉你,你们搞的那一套是资本主义。”
  这次会议举行的时候,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前。当时由于1989年那一场政治风波的原因,在社会上甚至在国家机关中,又有用“姓资姓社”来下结论的一种说法,而对这样的指责,我显得有些惶恐和尴尬。
  尽管我坚信,会计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不是像他说的那样搞“资本主义”,但是,在这样的场合,我还是保持了沉默。
  在财改司副司长陆兵的发言中,尴尬和不安的我得到了一些安慰:
  “我认为,会计司目前先搞会计制度改革,没有什么错,先改是争取主动,后改就要被动。财务、会计改革与国际接轨的提法,也不是会计司的独创,现在我国许多会计学的权威学者都讲与国际接轨,并且都坚持这种说法。我认为,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怎么样才体现中国特色,并且这种中国特色是在有益于企业改革和经济改革的情况下体现的。”
  我十分感谢地看了陆兵一眼,因为在这场争论中,只有他一个人支持我的观点。财政改革司不愧它的名字中有“改革”二字,改革的意识比其他司局要强一些。
  张佑才副部长在争论过后作了一番总结发言。
  他说:“我们要从指导思想上转变,加快改革步伐,原来的计划、部署要提前,要搞统一的税制、统一的财务准则、统一的会计准则,搞出来的东西要有突破,考虑到将来的情况,我们制定这些制度时,在原制度的基础上要有前进。同时,我们搞出的制度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要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
  会议结束后,大家各自起身离去。
  由于刚才受到了“搞资本主义”的指责,我心中还有一些郁闷,于是单独留下来,向张副部长谈谈我心中的不快:
  “张副部长,我们会计司搞会计制度改革,提出与国际接轨,怎么在有些人眼里,就成了搞资本主义了呢?”
  张佑才同志笑了笑说:
  “汉兴啊,刚才会上的有些话,你别太在意。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按‘姓资'‘姓社'来划分,改革嘛,难免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你们搞会计制度改革,我很支持,部党组也很支持。”

5.中办通报“二号”文件

  有了“你们搞的那一套是资本主义”的指责,那一段时间,我也不断地反省会计司进行的会计制度改革:
  与国际接轨跟搞资本主义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呢?
  一时间,我难以得出答案。
  在一定程度上,这已经超出一般的技术问题了,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对于我们这样年纪的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对这些早已心有余悸。
  说实在的,那时候心中有些惶恐,生怕自己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庆幸的是,这样的惶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小平同志南巡的消息传得越来越多了。
  1992年2月的一天,部里面突然临时通知,各司局的负责人到部党组会议室开会,传达中央文件,至于会议的具体内容,并没有透露。
  财政部所有的部党组成员都出席了这次会议,迟海滨副部长传达了中央的“二号”文件。“二号”文件以通报的形式通报了小平同志南巡的讲话精神。
  当时来说,这一文件属于绝密文件,只下发到省军级,传达到县处级。
  听着迟海滨副部长的传达,一股暖流慢慢地涌上我的心头,一下子,“你们搞的那一套是资本主义”的困惑冰释雪化了。
  让我的困惑冰释雪化的是小平同志在深圳讲的这几段话:
  “有的人认为,多一份外资,就多一份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小平同志到了上海,看见中国和比利时合资的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尘不染,他就说:“这些设备原来姓‘资',现在到这里就姓‘社'。”
  应该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也给会计制度改革带来很大的推动。他的一些讲话澄清了我头脑中的模糊认识:
  ———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在资本主义国家姓“资”,我们把它引进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服务,不就姓“社”了吗?
  这次部党组会议传达的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不啻于一粒定心丸:会计制度改革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时候,我已经看到了这个会计制度改革成功的希望,当时的心情,可以套用后来《深圳特区报》报道小平同志南巡的文章标题来形容:
  ———东风吹来满眼春。
  1992年2月29日,全国会计处处长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
  之所以要把会议的地点选在深圳,我们似乎也想让与会者真实地感受一下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的心境。
  张佑才副部长专程从北京赶过来,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他说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会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都取得了好的成绩。
  “第二句话,会计工作应更有作用,也需要更有作为。科学的会计制度,对社会主义比对资本主义更重要。我们的会计工作滞后,财政部会计司对上海、南京的调查,王丙乾部长作了重要批示,说明我们会计改革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前几天召开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的目的就是加快会计改革的步伐,加快制定会计准则的步伐。
  “第三句话,加快会计队伍的作风建设……”
  根据会议的议程,厦门市、深圳市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介绍当地会计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
   从深圳市的发言中,我感到一种惊喜:
  深圳市进行会计准则改革试点的有35个集团、股份公司以及1300多个独立核算单位,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从1992年元月起在特区所有企业中全面推行会计制度改革。
我们之所以把深圳市推向前台来介绍他们会计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也想用这样生动的例子向全国的会计工作者打一“招呼”:
  ———全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即将全面铺开。
  在会议结束那天,我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计改革1992年的任务是以制定会计准则为中心,改革现行会计制度,以配合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会计服务,继续做好责任会计试点。今年的日常工作,要继续做好现行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培训,为实行会计制度准则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会计制度改革在这时候已经开始“提速”!
  时隔十几年后,今天,我重新翻开当年的工作笔记,上面清楚地记录了当时会计制度改革工作的“马不停蹄”:

  1992年3月6日,我主持召开司务会,讨论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
  1992年3月10日,我主持召开会计准则组会议,讨论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内容是结合深圳国际研讨会和全国会计处会议讨论的情况,对会计准则作适当修改补充,并就会计准则同会计制度的关系、会计准则的覆盖面、会计与财务的关系以及具体会计准则的框架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关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大家认为准则通驭制度,制度规定方法程序,即科目报表。
  关于财务、会计的关系大家认为,保持会计相对独立、稳定,改变资金等式,实行稳健原则,如进行快速折旧、坏账准备。
  1992年3月28日,会计司与国家旅游局研究合资饭店的会计制度。最后商定,争取5月份拿出合资饭店会计制度的征求意见稿,6月份完稿印发,8月份办班培训。
1992年4月6日,我与冯淑萍、应唯在北京琉璃厂孔膳庄召集会议,征求北京地区对制定股份制会计制度的意见。
  北京市财政局会计处、西城、宣武区财政局、天龙股份公司、天桥股份对资产评估增值的处理,税前还贷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入账依据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1992年5月4日,召集会计司二处、三处、四处负责同志研究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几个处汇报了近期工作安排,除加强租赁信托企业会计制度等制定与修订外,都已安排人员,着手制定具体会计准则。

  1992年的春天,是一个忙碌的春天,这也是会计制度改革的春天。

6.即将破壳而出的会计准则

  1992年5月5日。
  财政部副部长迟海滨同志主持会议,召集办公厅以及财务、会计、财改等司局的负责人参加,讨论向国务院起草一个报告,报告的标题是“关于加快改革开放,促进财政发展的基本思路”,这其中把会计工作和会计制度改革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加强会计工作,根据我国实际,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加快会计改革,制定会计准则。”
  会计改革的目标和设想将作为这份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交国务院。
  与此同时,1991年11月16日公布会计准则第一号之后,已经有不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的渠道反馈到会计司,会计司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编辑、印发了1992年的第3期《情况反映》:

各地各部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
———基本准则(草案)》的意见

  我司草拟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基本准则(草案)》,1990年12月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部门征求意见后,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讨论,征求意见。讨论意见现已陆续反馈给我司。我司会计准则组还邀请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讨论会。现将有关情况和意见简报如下:
  一、制定会计准则是适应当前扩大改革开发的需要,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
  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在当前新的改革开放形势下,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很有必要,应当加快制定会计准则的步伐。广东省财政厅会计处黄炳均同志说,今年初小平同志南巡时发表的讲话,指明了我国要进一步扩大改革开发,将使企业经营机制有一个大的变革,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制定我们自己的会计准则,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一部分来对待。广州会计事务所康青萍同志说,我们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审计时,经常碰到外商询问我国的会计政策,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准则,外商对向我国投资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疑虑,在投资可行性研究时顾虑重重。吉林省林业厅金英哲同志说,盼望已久的会计准则(草案)现在终于出台了,这是国家急企业之所急,有利于改革和开放。过去我们几次与日商谈判,对方看不懂我们国营企业的一套会计报表。
  江苏省财政厅工交处沈捷尔同志说,由于我国没有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法规,我国的企业与国外的企业合作上存在着困难,国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会计制度存在着差距(实际上是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差别),使国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久而久之,势必使国营企业萎缩,甚至可能丧失主导地位,要实现国营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就必须制定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
  昆明大学李楠说,按理说,我国建国已40多年了,应该有一个同样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上通用的一般原则体现在各行各业的会计制度中不明显,而且行业之间不一致。制定我国会计准则,也可以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我部税政司认为,目前我国会计制度基本上是按企业的经济性质和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来制定的,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会计事务管理司草拟的会计准则是积极的、是可行的。
  二、《企业会计准则(草案)》具有可行性,应尽早出台
  从座谈讨论和各地报来的意见来看,一致认为我部草拟的《企业会计准则(草案)》是基本可行的,内容是比较恰当的,希望早点出台。吉林省财政厅张溪棠同志说,财政部提出的会计准则草案有四个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国际惯例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三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四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他认为这个草案基本上是可行的。吉林省财政投资管理局庄天锡同志说,要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需要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花了3年多时间,是下了工夫的,我看了几遍可行。福建省财政厅认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和条文是很好的,我们在座谈时,大家一致赞成,并希望能在福建省进行试点。贵州省财政厅认为,《企业会计准则(草案)》符合中国国情,它对建国以来的会计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准则,是国家具体情况与国际惯例较完满结合的范例。北京市第三棉纺织厂许庆嵩同志说,《企业会计准则(草案)》总的内容基本上符合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实际情况,比较全面、完整、是可行的。只要能够认真按照会计准则办事,就能达到加强会计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江苏省财政厅会计处邹虎辰同志说,《企业会计准则(草案)》规定的内容有利于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已批准同意《企业会计准则(草案)》在南京浦口新技术开发区和苏州昆山新技术开发区试行,并以《企业会计准则(草案)》为基础,拟定全省的会计改革方案,准备于1993年全面推行会计改革。南京市财政局驻浦口新技术开发区的同志说,从试行企业会计准则几个月的情况来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开发区的会计人员普遍反映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比较规范,核算比较清晰。
  上海中惠会计师事务所邬展通同志说,我们讨论后,普遍意见希望这个准则早点出台,这个准则从1989年开始制定,快到4年了,时间实在太长了,不应当再拖下去了。国家体改委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制定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势在必行。《企业会计准则(草案)》从1989年开始研究起草,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总的看是成熟的,各章安排也比较合理,希望会计准则尽快发布实施。
 三、对《企业会计准则(草案)》的具体建议
  在讨论中和各地的来信中,也对《企业会计准则(草案)》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孙昌湘教授认为,当前世界正在加快国际化的步伐,西方国家都要求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企业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报表,建议我们制定的准则应当再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一些。
  江苏省南京会计师事务所的同志认为,会计谨慎(也称稳健)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原则,特别是当前企业挂账潜亏严重,在会计核算上不采用一些谨慎的处理方法,会计报表反映不可能真实。现在不允许企业处理积压物资,这些物资长期挂账、不处理,企业即使今年盈利了,也可能是虚盈实亏。用这样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和管理,是要误大事的。暨南大学王志超教授说,当前困扰着企业经营的三角债,说明坏账问题已经很突出了,会计报表不反映企业的坏账情况,可以说是核算不实。
  山东省财政厅建议,会计准则对涉及各行业带普遍性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在基本准则中尽量予以充实和明确。
  新疆区财政厅建议,先召开全国会计准则研讨会,并选若干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业试点,边试点、边修改。
  国家体改委建议,在会计准则发布后,为保证实施,应制定实施计划,同时应当考虑在一些经济发达、会计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和某些涉外的行业进行会计准则试点,也有必要有步骤地、分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培训财会人员。
  在座谈中,不少同志反映,会计准则出台有很多制约因素,特别是过去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对企业管得很细、很死的财务制度急需同步改革,以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

  1992年5月13日,我主持召开司务会,在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再一次研究讨论修改和完善会计准则。
  我强调:会计准则的修改和完善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外国的做法,与国际接轨,也就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要求准则组和全司的同志都要抽出时间,研究和学习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理事会来执行,这个理事当时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约旦、韩国、荷兰、南非、英国、美国和北欧执业会计师联盟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团体代表组成,理事会定期同它的国际顾问开会,这个顾问组包括财务报表使用者、编报者、准则制定机构的代表以及来自政府间组织的观察员。
  1983年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修改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前言》,在这个文件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再一次重申了在章程中规定的目标:
  1.根据公众利益,制定和公布编报财务报表时应当遵循的会计准则,并推动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遵守。
  2.为改进和协调与编报财务报表有关的条例,会计准则和程序进行广泛的工作。”
  当时,对于我们会计司来说,最关心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内容和程序:

每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
(1)提出和审议所有与该专题有关的会计问题;
  (2)研究各国和地区性的会计规定和惯例以及其他与该专题有关的资料;
  (3)筹划小组详细审议会计主题、各国和地区性的会计规定和惯例以及其他有关的资料;
  (4)理事会详细审议筹划小组的建议;
  (5)向顾问组、成员机构、世界各地准则制定机构及其他有关团体和人士征询意见;
  (6)公布国际会计准则草案;
  (7)筹划小组和理事会仔细评价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制定一个国际会计准则的程序如下:

  (1)筹划小组考虑有关的会计问题并制定一份论点提纲。
  (2)筹划小组收到理事会对论点提纲的评论意见后,草拟一份原则说明书草稿。这份说明书的目的是要建立基本的会计原则。作为起草征求意见稿的基础。说明书还陈述所考虑的其他备选办法以及建议接受或反对接受的原因。
  (3)原则说明书草稿经理事会审查修改后,在成员机构、顾问组成员和其他组织中传阅,并收集意见。
  (4)筹划小组对所收集的意见加以复议、审定原则说明书。再根据原则说明书草拟一个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草稿。
  (5)理事会复议、审定的原则说明书和征求意见稿的草稿,经修改后至少要2/3以上委员通过,才可发表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阶段(通常为6个月),收集所有有关方面的意见。
  (6)筹划小组复议这些意见,草拟出国际会计准则草案。
  (7)理事会复议国际会计准则草稿,经修改后至少3/4委员通过,方可将准则发表。
  在制定一个国际会计准则草稿之前,可能需要发出不止一份征求意见稿。在准则获得首次批准后,理事会可以决定成立筹划小组,以便考虑是否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修改的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它固有的程序,它的制定和发布机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民间机构,而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发布是国家财政部,所以,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程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布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会计准则的结构也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层次,而我国的会计准则却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
  基本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基本内容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基本准则包括四部分的内容: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二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三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规定,即会计要素准则;四是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价。它就会计核算的主体、对象和环境作出基本规定,明确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企业,反映的是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会计核算是以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进行为前提的;会计核算必须在设定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行进的前提下,将其划分为各个期间;会计核算是以货币(具体来说是人民币或外币)作为计量单位。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会计核算工作经验的总结。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主要是参考国际会计的一般要求,在总结我国会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我国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进行归纳和整理。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如下12项: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核算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指出的原则、重要性原则。一般原则为会计要素准则和会计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会计要素准则主要就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即分别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作出规定。会计要素准则根据一般原则的要求,按照会计要素的分类,对其会计核算处理等作出规定。
  会计报表的要求就会计报表的功能、会计报表的种类及其主要内容作出了规定。
  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规定,具体准则,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共性业务会计准则、会计报表准则和特殊行业特殊会计核算准则三方面的内容。基本会计业务准则主要对各行各业会计核算中共同的基本会计业务的处理作出规定,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会计、折旧会计、存货会计、成本计算、收入确认、研究与开发会计、外币业务核算会计、应收账款会计等。如固定资产会计主要就固定资产定义、固定资产的范围、固定资产各个类别的计价,固定资产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方法作出规定。会计报表准则主要就各种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列示方法和报表的格式作出规定,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合并会计报表等;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是分别一些特殊行业的基本会计业务的核算作出规定,当时已考虑到包括银行会计准则、旅游会计准则、公用事业会计准则、农业会计准则。
  按照我们当时的设想,具体准则将有40个,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程,到目前也才出台十几个。
  从现在来看,我们当时坚持会计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充分学习借鉴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功做法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改革也突出了中国特色。会计准则的两个层次以及后来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就是“中国特色”。
7.“会计必须服从财务,我们不动,会计也不能动”

  会计司制定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事在一次部领导召集的会议上早就定了下来,我把这项任务交给冯淑萍主管的二处来完成。
  由于事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二处很快就拿出了这个制度的草案,然后会计司将这个草案交财改司,由财改司提交部领导审阅。开会的时候已经约定,这件事由财改司来牵头。
  1992年5月11日,项怀诚副部长主持会议,研究拟定股份制企业的四个文件,这四个文件分别讲了股份制企业的财务、会计、税收、国资等四个问题,会计司制定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只是一个工作例会,参加会议的只有四个人:项怀诚副部长、财改司的副司长陆兵、工交财务司的一位副司长和我。
  项怀诚副部长首先发言:
  “为股份制企业制定财务、会计、税收、国资等四个文件不能矛盾,必要的重复只能压一点,同时,拿不准的先不写……”
  这天讨论的时候,由于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四个文件只有会计司的拿出来了,所以,项怀诚副部长要重申一下四个文件的写作原则。
  在随后的讨论中,我代表会计司发言:
  “会计司制定的这个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草案不与原有的规定矛盾,这个会计制度已充分考虑到了国营企业有关政策的延续,同时也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在制定过程中,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协调,并印发了征求意见稿,以利于会计核算的规范。”
  同时,我建议关于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文件单独印发,财改司的副司长陆兵比较赞同我的意见。
  工交财务司的一位副司长先是在粗略地翻看了会计司提交的那个文件,等陆兵的发言一结束,他就又开始旧事重提:
  “会计司搞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又违反了财务、会计应该配套的原则。应是财务上怎么定,然后会计司怎么办;财务制度怎么规定,会计就以它为依据搞搞科目报表就行,会计必须服从财务,我们不动,会计也不能动……”
  又是一番“大财务、小会计”的陈词滥调。
  这些我早已听腻了,也习惯了,不愿意也不屑于与之争论。在座的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不是什么财务、会计配套的问题,而是财务不甘心被会计拔了头筹占了上风。
  似乎项怀诚副部长也没有过多地理睬这种反对意见,他说:
  “关于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四个文件会签以后单独发,不联合发,谁先搞上来,谁就先签发。”
  会后没几天,会计司的这个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就捷足先登,先印发全国执行。
  会计司当时的工作原则是:只要有利于会计制度改革,我们就抢时间、抢先机,同时,也要保持会计工作的独立性。
  这种不成文的原则不光是在这个会计制度的制定上,而且也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
1992年5月,基本会计准则经过会计司近两年的工作,已经基本成型,在定稿后,会计司将其送部党组会议讨论,这有一个待批的程序。
  会计准则一旦上部党组会议讨论,又会让“财务”方面感到措手不及,恐怕又会出现诸如“我们不动,会计也不能动”的“责难”。
  但是,我和会计司的同事们都坚信:搞会计准则、搞会计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搞会计制度改革,并与国际接轨,就是当时中国和世界的一股潮流。
  当然,“财务”方面也不会“坐以待毙”。
  后来我们得到一种消息:
  “财务”方面感到制定和出台会计准则将是不久的现实,这下开始觉得形势紧迫,便紧急地召集一些财务专家教授和地方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在涿州一个宾馆,集中研究讨论,半个月之内将“财务通则”也搞出来了。
  这个“财务通则”后来也像会计准则一样送到部党组会议讨论,与会计准则一起待批;慢慢地,我们也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企业财务通则》共有十二章四十六条,这十二章分别是:总则、资金筹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对外投资、成本和费用、营业收入利润及其分配、外币业务、企业清算、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和附则。
  而先它定型的《企业会计准则》共有十章六十六条,这十章分别是: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和附则。
  有人曾经把两者作了一下比较,不无开玩笑地对我说:“一个企业财务通则,一个企业会计准则,大同小异。会计准则是与国际接轨,财务通则是与会计准则接轨。”
  对此,我不置可否。
8.王丙乾:“以我的名义写篇文章发表”

  1992年5月27日,财政部党组会议室。
  王丙乾部长召开部长办公会议,迟海滨、张佑才等副部长出席,各司局负责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规模之高、人数之多,是我参加的所有部长办公会议的“头一遭”。它的中心议题是“财务、会计改革问题”。实际上会议的最后结果是重视和加强会计改革。
  王丙乾部长在这次会议上唱“独角戏”,他作了长时间的重要讲话。他首先说:
  “会计工作在经济工作中本来就十分重要,在改革开放中更显得重要。***同志最近讲,要发展税收、会计工作,各级领导都开始重视会计工作。会计工作过去是冷门,现在是热门,这是财政的基础,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
  在讲话中他指出,中国的会计工作就是财政部管,不能几家管,但我们不能事无巨细,大小都管。过去会计制度,财政部统一搞,现在根据转变机制的要求,要适当放权,要宏观管住,微观搞活,搞会计准则就是要大的管住。
  王丙乾部长强调:“财务会计制度要改革,要尽快出台,不要拖,不然地方上都自己搞了。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快财会改革是当务之急,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抓紧出台。现在的企业是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资金渠道,现行财会制度已不适应这种形势,外国人看不懂我们的报表,所以,要加快步伐,基本会计准则先出,税务、财务、会计都要改革,应基本同步改,但也不要一块走,财务上问题复杂,不急于出,先把基本会计准则搞出来,其他慢慢来。”
  最后,他要求:“加快会计改革工作,要造舆论,以我的名义写篇文章发表,以财政部名义发文,要加强和重视会计工作。”真的没想到王部长一下把会计改革提的这样高,我有一种预感,会计改革将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一切阻力,把它的成果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我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会议一宣布结束,我第一个冲出会议室,回会计司向同志们传达会议精神。
  会后,办公厅和会计司参与文章的起草、修改,最后定稿并送王丙乾同志本人审阅。
这篇文章题目叫做“加强会计工作,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全文如下:
加强会计工作,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王丙乾

  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战略选择。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经济搞上去要靠两个轮子:科技和管理。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为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已成为一个紧迫的显著问题。
  一、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会计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为了计算生产成果和生活需要,人类的祖先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学会了记数,“结绳记数”从记录计算生产成果和生活需要的角度来看具有会计的性质。当然,在人类社会生产的低级阶段,会计仅仅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以后才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15世纪末复式记账原理诞生,完善了会计方法体系,使会计走向科学。产业革命确立了机器大工业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规模日渐扩大,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为了达到预定的经济目标,必须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连续的监测和控制。会计以其特有的原则、程序和方法适应了这一要求,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监控系统。会计的这种作用是其他管理工作无法替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会计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高低,是衡量经济工作秩序是否良好、合理和有效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谈到会计的重要作用。他在论述商品价值运动时说:“这种运动是包含商品的定价和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1)他把会计的职能高度概括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2)他还认为“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首先,做好会计工作,有利于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有人统计,企业管理所需信息,有70%来自会计部门。过去有些人认为,会计信息只对微观经济管理起作用,因而把会计的作用范围局限在企业、事业等个别单位。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符合会计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是,会计信息不仅对个别单位有用,对宏观经济管理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衡量国民经济总体状况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以及国有资产总额等指标,就是由汇总会计报表提供的。又如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行业间的税负程度和盈利水平等都可以从会计报表中取得。这些经济指标对于总量控制、结构平衡乃至经济杠杆的正确运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计在经济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宏微观经济管理的结合部。从会计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会计向社会会计方向转化。联合国有关机构推行的国民账户体系(又称社会会计、宏观会计、国民经济核算)就是以一国或一个地区为主体,利用复式记账,平衡原则和账表体系等会计理论和方法,对国民经济的流量、存量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他已形成包括投入产出会计、资金流量会计、国民财富会计和国际收支会计在内的一个完整核算体系,从而使会计的规范作用扩大到国民经济领域,直接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我国正在研究、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果。希望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极配合这一工作,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核算体系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做好会计工作,对保证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进行有着重要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采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需要正常的经济秩序,采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需要正常的经济秩序。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每一次调整整顿,都要在收紧财务收支,加强会计工作上下工夫。经济的失控往往导致会计工作的混乱,会计工作一乱,又反过来助长和加剧经济的失控。近年来在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中揭露出的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表明,只有在会计这一“关”上严把,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制止。抓廉政建设,杜绝公款请客送礼、大吃大喝、公费旅游、铺张浪费等等,也都涉及会计人员能否依法履行职责;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也需要会计人员依法监督才能防止。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是保证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关口”。
  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会计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过程中,我们的会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会计对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日益增强;会计工作法制建设成绩显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会计干部专业知识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会计理论研究蓬勃开展。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会计工作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的表现:一是会计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步,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滞后;二是会计监督不严,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违纪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三是会计制度还不健全、不配套,缺乏硬约束机制,种种违法乱纪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四是部分会计人员参与意识、效益观念不强,会计队伍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会计的职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来解决。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会计体系,是我们会计改革的目标。为此,首先要适应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于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经营型会计。其次,要适应国家机关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在会计事物的管理中,逐步实现以《会计法》为核心,以其他会计法规为主体,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并用,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地方、部门、基层单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会计管理体制。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首先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立足我国实际,大胆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和实施财务会计准则。
  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是采取分所有制、分部门、分行业的办法制定的。这种会计核算制度是与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那时,国家对企业基本上实行直接管理,除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以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很小,企业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还比较单一,跨行业、跨部门经营的企业很少,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计划管理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已难以适应经济形式的发展。因此,以《会计法》为依据,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准则,就成为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会计准则是制定会计核算制度和组织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他可以覆盖各种所有制和各行各业,适应性较强。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财政部或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拟定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业的示范会计制度,各行各业可以在统一会计准则指导下,根据示范会计核算制度的要求,设计制定适用与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办法。这样,既有统一规范,又照顾了各单位的特点,把一般和特殊结合起来,把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结合起来,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根据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革会计方法,开拓会计工作新领域。
  会计工作要在做好记账、算账、报账的基础上,把会计工作的重点放到对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的预测、决策、控制和监督方面来。让会计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揭露矛盾,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这种转变、要综合利用量本利分析、价值工程、目标管理、预算控制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参与经营决策,参与经营管理。为此,必须积极而有组织地改革传统的核算办法。以成本核算为例,在单一计划体制下,一切通过计划安排不会出现产销脱节(起码从理论上是这样看的)。因此,期间费用要在半成品、产成品和已销产品之间分摊。现在企业面对市场,因而企业利润受产量和销量的双重影响。当产量很多而销量很少时,企业仍有利润实现,即掩盖了产销不平衡和其他方面的矛盾。同时,如果在成本核算中仍然延用这种费用分摊办法,当出现产量大于销量时,势必会压产品销售成本而使利润虚增,甚至造成虚盈实亏,虚利实分,给企业资金周转造成困难,简单再生产无法顺利实现。如改为制造成本法,期间费用从销售收入中一次扣减,使企业利润不再受产量而受销量的影响,这样做不仅可以把利润算实,还能引导企业面对市场,积极开发新品种、新产品并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又比如,会计参与企业经营决策,需要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就应该改革现有单一的成本核算模式。既核算制度成本,以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也要核算诸如变动成本、差别成本、责任成本等与决策和控制相关的成本,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其他像计提折旧冲减固定基金、专款专用原则等,不符合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方法,都应该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认真分析,吸收和借鉴那些虽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但适于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要求的方法为我所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会计工作也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把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到分析、预测、决策等多层次工作上面来,为企业经营管理出谋献策。
第三,硬化财务会计的约束机制,强化会计监督。
  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在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从实物量调控为主转向价值量调控为主,从运用行政性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杠杆为主。指令性计划将进一步减少,指导性计划和政策引导范围将扩大。面对这种变化,企业必须面对市场,转变经营机制,以自己的收入抵补支出,并力争创造更多的盈利,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经济管理的这些变化,都不是放松而是科学地加强了管理。把经济搞上去,需要稳定而正常的秩序。因此,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强化会计监督,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会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和财会制度处理财务收支是一种崇高的职责。为了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是必要的。他们这样做,有时会同单位或者职工的暂时利益发生矛盾。但如果他们放弃职守,就会导致经济工作的混乱,从而使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从长远看,单位利益、职工个人利益也将失去保证。希望大家理解和支持会计工作,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更应如此。当然,会计人员在坚持制度中,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多做宣传、解释工作。
  强化会计监督,要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法制建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会计法》规定了会计工作职能、地位、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大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但深入贯彻《会计法》,还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其他法规和实施细则,形成一整套规范会计行为的法规体系。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之逐步规范化,形成适合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财会法规体系。
  前一段时间,一些单位出于种种目的,置法律于不顾,任意拨弄成本、利润;一些单位偷税漏税;还有一些单位变相侵吞国有资产,如此等等都是不能允许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与法制观念淡薄和会计监督不力有直接的关系。各级领导要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绝不允许对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进行刁难和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对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案件,必须依法严肃查处,不能相互推诿。要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还需要关心会计人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切身问题,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做到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当好“红管家”。
  三、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
  注册会计师是经国家批准从事会计业务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业务主要是依法接受委托,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有关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经济资料,进行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查,提出客观、公正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从性质上讲,应该属于社会公证职能,属于社会监督的重要部分。只有大力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成功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形成内外结合的双层监督体制,才能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秩序。
  注册会计师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大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也日益扩大,特别是股份公司的出现,产生了经理阶层,促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防止经营者营私舞弊,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在英国最先出现了法定的执业会计师,专门负责审查公司账目,以后这一制度发展到商品经济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社会公认的一种独立职业。当商品经济进入市场机制十分发达的时候,经济上利益关系日渐复杂,要求赋予注册会计师超脱地位,客观公正地向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提供可以信赖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报告。这样,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对象就从面对个别企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为有关利益各方共同需要的社会公证职能。
  注册会计师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它是由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只要商品经济中存在两权分离,存在不同利益主体,注册会计师制度就有建立健全、发展的必要。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从1980年起我国恢复了注册会计师制度,到目前为止,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分设机构已有1500家,注册会计师6700余人,已成为我国会计事务所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建立、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注册的会计师,一方面要为对外开放服务,在承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资企业的验资、查账和解散清算业务中,担负着法定的重要职责,这是我国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他们在对内搞活经济,全面深化改革中,也面临着广阔的工作领域。例如,建立证券交易市场,就需要经过公证的财务、会计信息。又如,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后,能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将成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需要专业化的注册会计师提供经营诊断和管理咨询。所有这些,都是注册会计师的用武之地,应当努力开拓和发展。
  由于担负的责任重大,注册会计师应该具备比一般会计人员更高的素质。他们起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并掌握会计审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才能查账查得准,验资验得实,才能赢得社会信誉。为促进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我们在1988年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他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同业公会。协会在维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权益,开展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组织经验交流和进行职业监督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今后,我们要通过立法,确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地位,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能和职责,规范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的行为和政府对他们实行管理和监督的权责。同时,要抓紧培训和考试,迅速培养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并大力加强会计事务所的建设,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和管理,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继续加强注册会计师国际间的交往,吸收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把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1992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文章,《中国财经报》也头版全文刊登。
  这篇文章的发表,传达了国家财政会计决策者的声音,它使全国上千万会计人员鼓舞、振奋;它使所有为会计改革奋斗的仁人志士坚定了信心。实际上,文章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为我国全面推进会计制度改革,为会计准则的“粉墨登场”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作者:61.152.207.*    2007/9/6 15:01:19    回复此发言


 共有贴子数1篇   [1]  


 回复:
游客也可发言(记录IP),请遵守视野网站言论规则文明发言
注册用户发主贴获视野积分2分,跟帖1分。
标题:
内容:
验证码: 请在验证码框输入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上海市青浦区蟠龙路200号(201702)    联系技术:021-69768000-68145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01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 版权所有  关于视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版权  视野动态  意见反馈
X